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表彰奖励 >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 第一届 > 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
二等奖-我国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来源:

项目名称

我国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完成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长春市儿童医院、河北省卢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友谊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中心

完成人:

方肇寅、段招军、章青、谢华萍、孙利炜、唐景裕、金玉、马莉、

杜曾庆、童志礼、刘娜、崔淑娴

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在我国政府支持下,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基金、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合作基金、NIH合作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于199011日至20061231日期间开展进行。

腹泻一直是危害人类,特别是婴幼儿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性腹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住院儿童中都约占腹泻病例总数的55%,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还在增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病毒性腹泻已成为婴幼儿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在发达国家病毒性腹泻也并不因为卫生状况的改善而得以控制,病毒性腹泻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和社会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病毒性腹泻缺乏系统的监测,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基础薄弱。

为掌握我国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的流行特征和毒株变化趋势,评估疾病负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通过哨点医院监测、人群为基础的监测和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病毒性腹泻进行了长达近20年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研究结果:

1、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我国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现状和疾病负担估计;阐明了我国近20年来A组轮状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和流行变化趋势,并发现了5个全新的轮状病毒毒株。

2、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从粪便中获得高度纯化的B组轮状病毒的方法,鉴定了B组轮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和基因编码关系;首次发现了轮状病毒的第11基因编码2个多肽;进行了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确定了B组轮状病毒隐性感染者的存在。

3、在国内首次研究了我国病毒性腹泻的病原谱,确认了轮状病毒是我国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次之为人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

4、在国内首次明确了我国腹泻患儿中人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感染以及我国不同基因型不同血清型毒株在我国的三间分布;首次在我国成人腹泻暴发中分离到小双节RNA病毒中国株,鉴定了RNA多聚酶基因编码区。

5、在国际上最早参与建立了A组轮状病毒的PCR分型方法;通过国际合作,确定了我国A组轮状病毒G1G2G3流行株的主要中和抗原基因的变异位点;建立了B组轮状病毒的PCR和打点杂交检测方法;确定了人星状病毒衣壳蛋白区的保守序列。

该项研究建立了系列的病毒腹泻病原血清检测、分子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在此研究和工作基础上我国政府建立了全国病毒性腹泻的监测网络,各种方法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得以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肠道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该研究结果在《JournalofVirology》、《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Vaccin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Virology》、《PediatricsInternational》、《ArchivesofVirology》、《MicrobiologyandImmunology》等国外的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3篇,以及《病毒学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等国内的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5篇。本研究发表的19篇论文被SCI收录的文献引用799次;25篇论文被国内文献引用,共计194次。并先后在《国际病毒学大会》、《美国病毒学年会》、《日本病毒腹泻年会》、《国际肠道疾病疫苗大会》、《国际双链RNA病毒学术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口头报告23次。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社会效益,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我国乃至全球病毒性腹泻的预防及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一、本研究建立的病毒性腹泻病原的血清检测、分子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目前已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工作;二、本研究培养了3位博士研究生和6位硕士研究生,并为全国培养了一批从事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的骨干人员;三、本研究初步评估了我国病毒性腹泻的疾病负担,为我国病毒性腹泻相关疫苗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四、本研究获得系列重要科学发现,为病毒性腹泻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五、本研究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较为全面地阐明了我国病毒性腹泻的流行规律、主要病原和流行毒株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为我国病毒性腹泻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指导我国病毒性腹泻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