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表彰奖励 >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 第三届 > 成果介绍
成果介绍
二等奖-铝导致认知功能损害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来源:

项目名称:铝导致认知功能损害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

完成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

完成人:牛侨、张勤丽、牛丕业、李哲、王林平、路小婷、何淑嫦、杨艳旭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执行时间为20011-200912月。

本项目得到如下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铝致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3037120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铝神经毒性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200110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坏死性凋亡在铝致神经细胞丢失中的作用及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3074003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apoE基因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在铝致阿尔兹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20050114001);⑤太原市200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项目:《铝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07010750

国内外研究进展:

铝是职业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我国是铝生产和消费大国,通过职业暴露和环境暴露摄入人体的铝越来越多。铝具有神经毒性被认为与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但其毒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由于铝优良的理化特性,不可能停止使用,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控制铝的污染;所以,阐明铝的神经毒作用机制,对于采取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人群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尝试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减轻铝的神经毒作用,延缓疾病发生,具有更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研究目的与方法:

深入探讨铝的神经毒作用机制及其剂量反应关系,阐明铝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为早期发现病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修订卫生标准,采取有效环境控制措施提供参考。通过基因干预、化学药物干预和化学小分子干预等措施研究,探索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及干预方法,以利于对铝致神经退行疾病的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项目对铝职业暴露人群进行了认知功能测试、神经行为功能测试,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蛋白检测,脑电地形图和脑核磁共振检测,染铝动物行为学,体内、体外形态学、生化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并对染铝动物核细胞模型进行了天麻、RNA干扰和NEC-1干预实验。

二、项目研究结果和结论:

1.低水平职业性铝接触可引起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并可导致神经行为功能障碍;并对自主神经功能存在潜在危害,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

2.职业性铝接触可引起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改变。重度铝接触工人典型脑电度改变类似阿尔兹海默病。

3.大量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是铝对学习记忆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线粒体和内质网参与了铝的神经毒性作用,凋亡是通过caspase通路实现的。同时铝致神经细胞死亡也存在坏死机制,部分细胞的死亡机制是程序性坏死。

4.铝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单胺类递质系统和氨基酸类递质系统紊乱,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并能影响信使分子NO含量和NOS的活力。

5.天麻可以从维持神经递质平衡、抗脂质过氧化和抗凋亡等方面减轻铝引起的神经毒性。

6.小分子RNA可以从抗神经细胞凋亡的途径减轻铝致神经毒性。

7.化学小分子NEC-1可以通过减少铝致程序性坏死来减轻铝引起的神经毒性,同时也减轻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

结论:铝导致认知功能损害,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神经内分泌紊乱;重者脑电地形图和磁共振图像类似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包括:神经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神经递质系统紊乱、脂质过氧化增强。天麻、RNA干扰和化学小分子NEC-1能有效降低铝的神经毒性。

三、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不仅系统阐述了铝的神经毒作用,而且立足于预防医学的本质,创新性地探讨了利用化学药物天麻素、RNA干扰、化学小分子NEC-1对铝的神经毒性进行干预,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项目发表论文就达43篇,SCI收录9篇,总影响因子28.34,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234;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ISTP收录3篇,文章被多次他引,其中2007年在《NeuroToxicology》发表的“AssessmentoftheCardiovascularAutonomicNervousFunctioninAluminumElectrolyticWorkers”被他引7次;我们阐述的细胞凋亡机制和天麻干预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共同分别被引用33和43次,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被引用20次,其中2007年在《环境与职业医学》发表的“细胞凋亡机制概述”被他引21次,2004年在《卫生研究》发表的“天麻对铝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被他引18次,2003年在《卫生研究》发表的“铝电解工神经行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被他引13次。研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根据1项专利开发的试剂正在研制中;说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培养出3名博士、9名硕士,1名博士的毕业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该博士获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毒理学会青年科技奖、国际毒理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并出版专著1部。

分享到  
中华预防医学会

每日更新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普信息部    版权所有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3001313-1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7号楼雍贵中心A座8层    电子邮箱:cpma@cpma.org.cn     邮政编码:100062